三次解放张家墩

来源:爱高密 日期:2019-09-10 10:18:41

邱昭山



  张家墩,东靠高诸公路,临朱公河,北至高密县城15公里,南至柴沟5公里,曾为张家墩乡驻地,乃原呼家庄镇数一数二的大村子。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张家墩是敌我争夺的重要集村之一,该村三次获得解放,其中一次是1945年8月底八路军滨海军区滨北前线部队攻克张家墩据点,《大众日报》予以报道;另,该村曾驻有中共高密县委、高密县民主政府,先后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日前,笔者前往张家墩进行采访,寻看历史遗迹,搜集并翻晒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些事儿。

  在村前“横一路”北侧的一家超市附近,笔者和同行的陶明朋遇到一位穿白汗衫、背稍有些驼的矮个子老者,遂攀谈起来,知其名叫逄金儒。问他知不知道八路军打张家墩的事儿。他说那工夫自己年纪小,不过也开始记事了,那一仗打得挺激烈,打仗那天是1945年农历7月21日(公历8月28日),财神会的日子,八路军把南围子——高密县委自卫二团杜耀亭所部据点——围了一旮旯(圈),太阳还没落,就开始打了。

  逄金儒老人领我们来到村中间,查看战争年代遗存至今的围子沟(壕沟)。因村民填埋和风吹雨打,加之近些年气候干旱,围子沟呈衰败景象,多数沟段已干涸,偶而能看到一段段不大干净的塘水。老人说,此围子沟也称“龙湾沟”,当年该沟东西长近千米,南北长数百米,沟内水深过人,宽达十多米,沟壁陡峭湿滑,是天然的护城河。围子沟内侧之上,紧贴着一圈高大坚实的围子墙(土夯的城墙)。现在,围子墙早已荡然无存。逄金儒老人说,杜耀亭的“黄皮子”(伪军)驻扎在“南围子”,里面原也有民房,“黄皮子”就把有的民房扒了,把住户撵了出来,到北村子住,北村子就是张家墩村民聚集居住的地方。八路军打南围子,从老百姓那里抬来一些箱柜,摆在围子沟北侧,用于放置机枪,也做掩体。逄金儒老人让我们去找村里一位九十多岁的孙世臣老人啦啦呱,他应该对当年八路军打张家墩的事儿知道得更多一些。

▲张家墩南围子之围子沟遗迹

  

  顺着逄金儒老人指的方向,我们沿村里的东西大街西行,来到村西“九支路”,看到一个50多岁、留胡子、穿黑色汗衫的黝黑汉子,向其打听孙世臣老人的家。他有些疑惑,问找老人什么事儿?我们说打听一点当年八路军打张家墩的事儿,村里人都说孙世臣老人对这事最清楚。那汉子笑了,说他就是孙世臣的儿子,叫孙义洪。他说老人岁数大了,有些事儿也记不准了,不想让外人打扰。我们听了有些失望,但还是想尽力争取一下,就对孙义洪说,张家墩曾住着高密县政府,有光荣的历史,趁老人健在,让他多谈谈当年的事儿,我们写出来,留给后代子孙传读,别淹没了这段光荣的历史。陶明朋也帮着做工作。孙义洪终于同意了。他将我们领进家里,见到了其老父亲。

  孙世臣老人今年已经94岁,但思维尚健,耳朵不聋,走路拽根拐棍,但基本不用拄着,穿着白汗衫、黑长裤、马口布鞋。孙世臣老人据说是张家墩村目前最高寿的人,喜好喝酒,一天能喝一斤白酒,且只喝高度的。见面时,他正拿着一杆烟袋,吃的是旱烟。

  说起八路军当年打张家墩的事,老人明显有些激动,抑制不住兴奋。他告诉我们,当年杜耀亭大概有三个中队驻守“南围子”,周边有五个炮楼、四个门,围子墙有一屋多高,上面有垛口,底盘宽十来米,还有地堡,围子墙门是木头门,围子沟上有桥,围子沟外侧有铁蒺藜、鹿砦、铁丝网。八路军从西南边开过来,隔着三里路,就听到步枪“叭!叭!”地响。八路军开过来后,立马就把“南围子”包围了,一阵激战,八路军最先打开的是东门。

  据有关史料记载:八路军滨海军区某部二连四班担负爆破张家墩据点之鹿砦、围墙的任务。太阳尚未落山,战斗打响,爆破员谷长胜在我方火力的掩护下向鹿砦进发。敌人发现了他,从炮楼、地堡里打来密集的子弹,谷长胜赶紧卧倒,子弹从他头顶飞过。等敌人火力稍停,谷长胜抱起炸药包,从地上猛爬起来,急速向鹿砦接近。敌人向他猛烈射击、投弹。谷长胜战斗经验丰富。他卧倒、迂回、匍匐前进,利用地形地物,爬到了鹿砦下。他迅速把炸药包推到鹿砦边,正要拉弦,敌人射来了密集的子弹,同时投来了手榴弹。一片硝烟弥漫。战友们以为谷长胜已负伤或牺牲,暗自焦急。在前沿指挥的连长准备派出第二名爆破员。“轰隆”一声,鹿砦被撕开了一道四米的缺口。谷长胜滚跑了下来。谷长胜完成了任务!连长高兴得眉开眼笑,用右手用力地拍了一下谷长胜的肩膀,喊道:“好样的!”谷长胜不言语,只是向连长伸了一下手。连长先是一愣,继而摸出一支纸烟,递给谷长胜,并给他点上了火。

  李保全和高坤兴自报奋勇,接力谷长胜,爆破东门的任务遂被他们争取到。为了加强火力,连长又调来了一挺机枪。在我方优势火力的掩护下,李保全和高坤兴抬着30斤重的炸药包,冲了上去,迅速越过独木桥,把炸药包拽在东门下。“轰隆!”东门一下子就被炸开了,我方阵地上响起一片欢腾声。

  六连一班也接受了爆破任务。战士赵洪尽激动地对副班长仲兆君等战友说:“就算被打断一根腿爬着上去,我也必须完成任务!”仲兆君带领赵洪尽、徐光亮,抱着炸药包往上冲。开始,我方机枪掩护着他们。不长时间,我方机枪突然发生故障,哑了火,而敌人的火力益发猛烈起来。但仲兆君他们毫不畏惧,继续匍匐前进,迂回,滚翻,终于越过了开阔地,靠近了壕沟。沟里水深过人,且散发着呛鼻子的腐臭气息。他们争先恐后,没有丝毫犹豫地跳入水里,高举炸药包,泅渡过去。沟壁陡峭,湿滑。仲兆君等用随身携带的刺刀,在沟壁挖上脚蹬子,一人托着一人往上爬,上去的人再把下面的人拉上来。三人把炸药包贴在围墙下,拉动了拉弦,迅即跳入壕沟,往远处游去。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高大的围墙坍塌了一段,露出了豁口。仲兆君三人跑回我方阵地,欢呼着高喊:“完成任务了!完成任务了!”

  东门被炸开后,二连一班作为突击班,立即发起冲锋,突进了据点。30多个敌人在长官的督战下,向一班发起了反冲锋。班长卢明月冲在最前头,战士们紧跟在他身后。卢明月高喊:“同志们!不要怕!手榴弹、刺刀准备好,只有向前,不能后退!”然后命令:“扔!”一排手榴弹投出去,在敌人面前开了花,多名敌人被炸死炸伤,敌人第一次反冲锋被打垮了。一班沿着东西大街,继续前进不到30米,埋伏在南北巷子里的敌人开始了第二次反冲锋。一班的手榴弹投出去,一些敌人倒下了。这时,发生了紧急情况!一班的手榴弹投光了,而我方机枪没有跟上来。卢明月很是着急。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指挥全班战士就地卧倒,向敌人打排子枪。敌人则顺着大街投手榴弹。一班战士有的被炸伤了,但他们决不后退,像钉子一样钉在身下的阵地上。又是一阵排子枪,敌人被打倒了七八个,其第二次反冲锋再次被打垮。最后,敌人集中到了一个院子里。一班战士冲到了门口。敌人又要发起反冲锋。卢明月知道大家子弹不多了,就命令上好刺刀,准备进行肉搏。当敌人离卢明月他们只有五六步时,我方机枪赶上来了,射手李金明端着机枪,立马打出两梭子子弹,一班战士紧跟着猛冲上去,40多个敌人不得不举起手投降。

  张家墩之战,历时不到一夜,八路军俘虏杜耀亭部官兵280多人,毙伤50余人,缴获机枪6挺、手炮15门、手机枪2支、七五迫击炮4门、短枪7支、步枪240多支,各种炮弹200余发,子弹2箱。此战,是八路军主力部队在高密地区发动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转折时期的重要一战。经此一战,张家墩第一次获得解放。

  1946年6月,胶东五师及滨北独立团等解放了高密县城。9月高密县城重沦入敌手。是年冬,国民党军队一部自县城出发,沿高诸公路南下,侵占了张家墩,并修复、加固了“南围子”,企图以此为据点继续南侵,打通高诸公路。高密县委提出“把守北大门(滨北解放区之北入口)”的口号,部署五龙河畔的柴沟及附近村庄基干民兵组成联防大队,河西之刘家村刘光治任大队长,有队员约270名。1947年春节前某日,一伙敌军从张家墩“南围子”出来,拟南下柴沟抢掠,刚接近距离张家墩不远的邱家大村,即遭到联防大队袭击,当场被击毙一人,其余窜回据点。一次,南围子的敌军上操,踩响了联防大队预先埋设的地雷,死伤三人。某日,张家墩西之孙家庄数名保甲长和地主,抬着食品盒子,往南围子给国民党驻军送礼,踩响联防大队埋设的地雷,“轰隆”一声,连人带食盒子飞上了天。敌军被迫从张家墩南围子撤到北边之苗家屯。此乃张家墩第二次获得解放。不久,高密县城亦获得解放。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7月2日,其整编第25师重占高密县城。敌军南犯,张家墩再次沦陷,其南围子又成为敌之据点。是年9月,鲁中区党委书记兼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向明(山东省临朐县人,原名巨同璞,新中国建立后曾为山东分局代理书记)亲率主力部队两个团,在滨北军分区及高密县大队等配合下,伏击自高密县城南犯的敌军一个团,全歼其一个营,拔除了张家墩据点,张家墩因之第三次获得解放。

  孙世臣老人回忆,这次打仗,解放军没有直接攻打“南围子”,他们埋伏在苗家屯与张家墩间的公路两边,国民党军队南下,中了解放军的埋伏,仗打得挺激烈,死伤人不少,驻扎在南围子的敌人看事不好,就偷着撤走了。

  说起高密县民主政府驻张家墩,说起县长祝恺然,孙世臣老人很是自豪。他说,他认识祝县长,祝县长大高个子,方脸,没有官架子,与群众关系非常好。当时,县政府(及县委)的人都住在大地主逄文堂(音)的宅院里,逄文堂长年住在县城,共产党来了,家里人都跑了。逄文堂家有300多亩地,和他一个叔伯兄弟住在村子正中间的一个胡同里。弟兄两个有四进院子,屋的山墙、墙垛、腰线下都是砖砌的,前后挑檐,门楼子也是砖砌的,挺气派。县政府(及县委)有几十号人,出出进进。现在张家墩村委会办公室就盖在县政府原来住的地方,那些老屋早就拆了。

  ▲张家墩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高密县委、县民主政府遗址所在地

  祝恺然县长拒见父亲。此故事,曾广泛流传在高密南乡之柴沟、张家墩等村,至今许多老人都还不时地讲给后辈人听。孙世臣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张家墩村。原来,祝恺然的父亲是诸城县孔戈庄的地主,当时诸城县搞土改,村里人斗争了祝恺然之父。父亲从村里跑出来,往北走,走到张家墩村,想投靠在这儿当高密县长的儿子。在县政府大门口站岗的战士不让祝父往里闯,截住他,问他找谁,什么事。祝父大模大样地说:“我找祝恺然!”并扬明,他是祝恺然的爹。战士不敢怠慢,让老人家稍等,他先进去汇报。当时祝恺然正在办公室里开会,研究高密的土改、支前等工作。得悉父亲来找他,估计是闹土改闹到了父亲头上,因为之前他就接到过父亲一封家书,诉说别的村子在搞土改,孔戈庄也快了,要是被斗争了该怎么办。祝恺然眉头紧锁。是见见父亲,还是不见?他是地主家庭出身,又上过中学、师范,是知识分子干部,有时不大受若干工农干部待见。在把土改作为“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的大背景下,他明白自己如何对待父亲,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关乎一个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问题。祝恺然点上一支纸烟,猛吸了几口,然后叫来警卫员,让其出面看看父亲,告诉父亲自己在开会,不能接待他。警卫员跟随祝恺然多年,认识其父。到大门口见到祝父,先叫了声“大爷”。祝父见儿子不露面,始则生气,继则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又叹了口气——或许他估摸到了当县长的儿子有苦衷,也没纠缠。警卫员请他出去吃了一顿饭,临走送给他一些钱票,让他拿回去应急,并将他送上了高诸公路。警卫员如此做,是否是祝恺然的授意,现已无从考证。

  据说此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来自诸城县一则文史资料介绍:祝父到高密找县长祝恺然,祝恺然接待了他,祝父趁此诉了很多土改的“苦”。祝恺然对其进行了革命教育,并要他把土地和房屋都分给穷人。祝父回到家,按照儿子的话去做了,得到了土改干部的谅解。该资料称:“由此可见祝恺然的革命性。”

  邱元信,今年81周岁,其家门朝南,在张家墩村委会西侧,两者中间有一胡同。老人说,当年从这个胡同向北进去几十米,向东还有一个巷子;进入巷子,北边是地主逄文堂叔兄弟两个的宅院,住着县委书记、县长等,南边是银行、邮局等单位。这条巷子西出口的南侧的墙垛上,竖着挂着一个约一米半高的牌子,上面白底黑字写着“高密县政府”,周围再没有挂其它牌子。老人说,当年她母亲去找祝县长断过官司。原来,邱元信之父早逝,其母拉扯着他和哥哥过日子。村里有一个小名叫“六柱”(音)的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在县政府搬来后,报名去当解放军,不知何故没有验上。六柱家里很穷,以前常常出去要饭。这时,县政府的某科长可怜他,就让他在县政府打个杂,让他有口饭吃。一天后晌,县政府组织开群众大会,邱元信之兄也去开会,其和六柱年纪相仿,两人经常玩耍,六柱不知从哪个下岗的战士那里弄来一杆大枪,朝着邱元信之兄比划来比划去,邱元信之兄说:“你可别胡戳弄,小心走了火!”可巧,大枪真就走了火,一枪就把邱元信之兄给打死了。让六柱家赔钱,他家里穷得叮当响。让六柱抵命,可六柱也不是故意要杀人,是误伤。邱元信之母挪动着小脚,进了县政府,找这个科长那个科长,都不好断这个官司。邱母就找到了祝恺然县长,请他主持公道。经调查,调解,讨论,鉴于六柱的家庭状况,祝县长出面,代表县里代为赔偿棺材一口,代出殡葬费,并罚六柱之父长年给邱元信家挑水吃。至于六柱本人受到了什么处罚,邱元信说不记得了(他当时也就八九岁)。笔者相信祝县长也会处罚六柱的。邱元信说,第二年大参军,六柱又报了名,这次或许有戴罪立功的想法,验上了,上了前线,参加过多次战斗。后来复员了,但再也没进张家墩。邱元信说,六柱父亲只挑过一担水,就再也不去挑了;当然,他们家也不愿他挑了。

  ▲张家墩村委会西侧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厢屋。其北原有一巷子,巷子南侧之墙垛上挂着“高密县政府”牌子


  1948年10月,高密县在张家墩召开恢复小学教育会议,历时半个月。会议期间,吸收录用小学教师210余名,并集中培训,突出政治学习。这些教师里面,就有柴沟村烈士单亦智之兄单亦礼。今年清明节后,我回柴沟老家采访,单亦智之嫂台玉美就说过其老头单亦礼在张家墩当上了教师,后来还考上了(小学)校长。记得坊岭村我父亲之姨家表兄王第二,生前也跟我说起他是在张家墩当的教师。他们借住在张家墩的老百姓家,借用祠堂等场所进行学习。张家墩小学教育会议结束后,新录用的教师背起背包,分赴全县各地,高密县因战争中断的小学教育遂相继恢复。

  1949年2月某日,中共高密县委、县民主政府自张家墩搬往县城。邱元信回忆,县委、县政府搬家,用了几辆轱辘马子车,车轮是木轱辘,包着铁皮,前面用马拉着。张家墩好多人都围着来看,人声鼎沸,煞是热闹。搬到县城后,县委、县政府更加有效地带领和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生产救灾、治理河患、巩固乡村政权、深化土改成果,准备迎接新中国的成立。自此,高密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附八路军滨海军区及滨北军分区简介:1942年4月,山东抗日根据地鲁中五地委和鲁南四地委合并成立滨海地委,随即成立滨海军分区。1943年4月,滨海区党委成立,滨海区实行一元化领导,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撤销115师教导二旅、教导五旅和滨海军分区番号,成立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参谋长何以祥,政治部主任刘兴元。1945年,山东军区辖鲁南军区、滨海军区、鲁中军区、渤海军区、胶东军区五个二级军区。滨海军区辖山东半岛胶州湾西之黄海地区沿岸,南起陇海铁路,北至胶济铁路;自南向北又划分为滨南、滨中、滨北军分区,胶济铁路南之高密县隶属滨北军分区、滨北地委、滨北专署;1946年7月,滨海军区撤销,其滨北军分区、滨北地委、滨北专署分别划归胶东军区、胶东区党委、胶东行政公署领导。

▲滨海解放区1946年6月示意图

  

  (文中部分图片由陶明朋提供,个别图片选自网络。主要参考资料:《滨海八年》《中共高密县党史大事记》《中共高密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高密县教育志》《古遗新韵·老诸城》)


推荐新闻

视频

头条推荐

扫二维码下载

"爱高密"APP